1935年的春天,14岁的柳德米拉·约瑟夫娜离开了家。她不是偷偷地离家出走的爱配资怎么样,她离家的那个早上,父亲站在门口,默默地注视着孤身茕影的女儿走进了地平线。
她之所以出走,不是因为流浪儿童对家庭束缚的厌倦,她离开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饥饿。祖母和母亲已经死了,她们是得病死的,可她们得病的原因还是饥饿。
村子里饿死的人很多,春天到了,许多家庭断了粮,还有些力气的,大都挣扎着离开了故乡。
柳德米拉
父亲也要离开家去寻找生路,他再也顾不得长到了14岁的女儿。在离开家的前几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了灯下,一口接着一口地吸着马合烟,“你长大了,也许你会说你还在上学,可是你的妈妈在她15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没有饭吃,男人是会饿死的,女人总会好一些。”
柳德米拉哭了,她不抱怨父亲。父亲是个勤劳的农民,可是他的双手从地里打不回粮食。柳德米拉·约瑟夫娜的家乡戈梅利位于原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边界,距离乌克兰首府基辅有300多公里。
乌克兰平原以及库班地区本来一直是前苏联乃至整个欧洲的“面包篮子”,饥饿和灾荒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席卷着苏联,就连柳德米拉富饶的家乡也未能幸免。
大饥荒
从上世纪20年代末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这段时间里,苏联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对于农业的政策却一再导致大面积的饥荒和严重的社会危机。
最高决策者斯大林主张实行全盘的集体化,农民们对这种冒进的经济政策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对于农民的抗拒,苏联最高当局进行了大规模的暴力镇压。
镇压的力度不断升级,甚至动用了武装力量和军用飞机来镇压。可是镇压农民的士兵同样出身于农民,当他们在镇压农民时,家乡也再被别的士兵镇压,于是士兵们都不肯卖力,镇压行动并不顺利。
最终镇压还是完成了,暴动被彻底平息,有数万名参与暴动的农民被枪毙,几十万人被流放。大规模集体化的实施,最终的恶果是大饥荒。
触目惊心的大饥荒
在人为造成的饥荒岁月里,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为饥饿倒毙,当时估计大约有500—700万人饿死,苏联国家保卫局的报告中缩小了这个数字,但是报告里的数字也达到了350万之巨。
所有的报纸都保持了沉默,为了掩盖灾难的真相,他们不得不在莫斯科等大城市制造繁荣昌盛的景象,于是芭蕾舞团表演着空前豪华的演出,歌剧院上演着近乎奢侈的大型剧目。
所有的外国记者都被禁止到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大城市郊区以外的地方去采访。
大饥荒中的母子
在与大饥荒并存的是社会严重的分配不均,在一个不那么富裕的社会,当有些人巨富时,就意味着必定有更多的人陷入赤贫。在这个时候,产生了所谓的“内部商店供应网点”。这个内部供应网点,历史上称之为“小白桦树”商店。
小白桦树商店是专门向享有特权的提供优质且廉价的商品,同样1卢布能在这里买到的东西,比普通公民在一般商店能买到的多出10几倍甚至20倍!柳德米拉流浪在街头,她亲眼看到了贫富差距的悬殊。
繁华的莫斯科
在莫斯科的街头,高干子女们乘坐着轿车招摇过市;当普通青年们在莫斯科地铁齐腰深的冰冷的污水里挥锄猛干时,高干子弟们则在国家的重要部门担任着令人向往的重要职务。
为特权者提供奢侈服务的俱乐部,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各大中城市。这些俱乐部,比如“厂长俱乐部”“厂长夫人俱乐部”“军官俱乐部”“汽车主人俱乐部”,还有“西方舞俱乐部”等等名堂众多的消遣娱乐场所。
为富人们生产鱼子酱的工人
大面积的饥饿和死亡,导致了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儿童无家可归,到处流浪乞讨,偷盗和卖身成为了这些儿童的命运。到了1935年4月7日,苏联政府颁布了一项世界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法律,这个法律全文刊登在了《消息报》上。
这一项法律规定:12岁以上的儿童对于所见的各种犯罪(从偷盗开始),应该负与成年人相同的责任,直到被判处死刑。这项法律令人感到震惊,引来了很多人的质疑。苏联的报纸对此事这样解释道:
“新法律只针对那些从集体农庄的粮仓里和火车站的车厢里盗窃粮食的流浪儿童。”
可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儿童们要在粮仓里或者火车上去偷粮食?报纸没有给出解释,也不会给出解释。实际上,在这条法律颁布之前,比这个骇人听闻的事情都有。
饿得快死的一家人
1932年的春天,针对几十万挤满了火车站和大中城市的流浪儿童,当局曾经下达了一条秘密命令:凡是在抢劫粮仓或者扒窃列车时被抓获的及得了花柳病的儿童,一律秘密处决。
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和严酷法律的执行,到了30年代中期的时候,流浪儿童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是根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到了1939年的自然灾害爆发时,1940年春天又出现了大批的流浪儿。
柳德米拉就是这种贫富差距下的牺牲品,她流落到了莫斯科的街头,饥饿夺去了她仅剩下的尊严。为了吃一顿饱饭,14岁的柳德米拉不得不把自己卖给了妓院,出卖了自己的身体。
柳德米拉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直到战争爆发她投身军旅,成为了一名卫国战争的女兵为止……
大饥荒中的女孩
柳德米拉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段痛苦的往事,她永远记得莫斯科街头的那些高干子弟的奢侈,永远记得她为了一口吃的出卖了身体。
这就是当时苏联国内的实情爱配资怎么样,无论后人用什么样的文字去掩盖这段历史,都不能抹煞这段残酷往事的真实。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配资开户平台_配资开户大全_配资证券开户观点